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考察,而是一次真正的检验——关于他们这三年来是否真的在守护文化、带动社区、改变命运。
他没有立刻拨通谁的电话宣布这个消息,而是转身走到桌前,将刚完成的“文化影响评估体系”初稿重新翻了一遍。
第二天清晨,天还没完全亮透,林砚便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。
他一路走过铜器铺子、刺绣坊、中药摊,每一家都挂着不同颜色的灯笼,那是阿帕婆婆去年冬天做的,还留着节日的喜气。
他没有选择那些最整洁、最体面的地方作为参观路线,而是带着测绘图和笔记本,在老巷中绕了一圈又一圈,最终选定了一条自然形成的市集小路。
那里有维吾尔族大妈卖的馕饼,有哈萨克族大叔修皮靴的铁匠铺,还有汉族大爷开的药铺门口晒着的草药。
这不是表演用的样板间,是真实的生活脉络。
乌拉音村长也迅速动员起了志愿者。
他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突击大扫除,反而叮嘱大家不要擦掉墙上的涂鸦画,那是孩子们用彩色粉笔画的石榴与鸽子。
“真实才有温度。”他说,“他们要的是看见这里的人怎么过日子,不是看见空壳子。”
老巷里渐渐热闹起来,铜器铺子里叮当作响的声音恢复了节奏,刺绣坊门前挂起了一排色彩斑斓的手工香囊,中药铺飘出淡淡的药香。
林砚走遍每一个角落,心里却始终压着一块石头。
他知道真正考验他们的,不只是专家们的脚步声,而是数据背后的真实故事。
于是,他拨通了努尔江的电话。
“我们需要财务报表和运营数据,越详细越好。”他说,“不能有一点漏洞。”
努尔江沉默片刻,点头答应。
挂电话后,努尔江打开尘封已久的账本,一张一张地核对着去年与今年的营收变化图。
专家组到来的那天,喀什老城区迎来了久违的晴朗。
阳光穿过错落的老屋瓦檐,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光影。
街道比平日稍显安静,但那是一种克制中的生机——织机声、铜锤声、吆喝声交织成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。
林砚带着专家组走在小巷深处,不刻意引导,也不急于解释。
他只是走着,让那些真实的场景自己说话。
阿依夏在自家院子里展示织绸技艺,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,好奇地伸手去碰染了色的丝线;
哈萨克族铁匠乌拉音在铺子里敲打铜壶,火星四溅间,金属特有的回响与风铃的叮咚声共鸣;
茶馆外,几位老人正晒着太阳,低声交谈,脸上挂着从容和笑意。
专家们一边记录,一边频频点头。
一位年长的文化学者走到药铺前,指着门口悬挂的一副手写对联问道:“这字是谁写的?”
“是我父亲。”店主笑着答,“他是老中医,写了半辈子方子。”
文化学者点点头,转头对林砚说:“你们没有刻意营造‘传统’,而是让传统自然延续。”
林砚笑了笑,没说什么,但心里踏实了许多。
然而真正让专家组停下脚步的,是财务报表和运营数据的审查环节。
努尔江将整理好的资料递上时,语气平静却坚定:“每一笔资金流向都有据可查,我们不是靠口号活着,是靠真实的数据和持续的努力。”
他翻开去年与今年的营收变化图,指着一项增长曲线,眼神里透出难得的情绪波动:
“你看……这才是真正的进步。”
那是一条稳步上升的曲线,代表着老城区非遗产品通过电商销售的增长趋势。
从最初一个月几百元到如今数万元的月均收入,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手工打磨、无数次失败后的调整尝试。
专家组成员们交换了一下眼神,似乎在无声地达成某种共识。
考察结束当晚,专家组离开前夜,负责人悄悄留下一张纸条放在林砚办公桌上:
“你们做得很好,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”
林砚拿起纸条看了很久,没有告诉任何人。
他走出茶馆,站在老巷尽头,望着远方的雪山轮廓,心中浮现出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。
如果要守住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,仅靠个体的努力远远不够。
必须有一个更系统、更可持续的机制。
他的脑海中第一次清晰地浮现出那个名字:喀什传统手工艺合作社。
这个念头一旦生根,便再也压不住。
他也知道,等待他的,不会只有掌声。
还有质疑、反对,甚至冷嘲热讽。
但他已经准备好了。
因为他知道,真正的传承,从来不是停留在记忆里的温柔乡,而是在现实的土壤中,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芽。
议事厅里,人声鼎沸。
老茶馆后院的长桌上摆满了铜壶、绣帕和手抄账本,几位老匠人围坐一圈,神情各异。
林砚站在中央,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调研报告,眉头紧锁。
他扫视着在座的人,有年迈的手艺人,也有年轻一些的学徒,每个人的眼神都写满了怀疑与不安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