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当日正午,阳光犹如细密的金纱,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幼儿园略显斑驳的夯土操场上。孙玺儿身着一件带有卡通数字图案的浅蓝色外套,扎着两个俏皮的羊角辫,单膝稳稳地蹲在地上,她的指尖如灵动的舞者,沿着砖缝细致地测量着正午阴影的长度。一旁,一道细长笔直的日影线清晰地印在地面上,仿佛是一条通往神秘数学世界的隐秘通道。
此时,王老师双手稳稳地端着一个略显陈旧的搪瓷盆,盆里满满当当装着新收的稻谷,颗粒饱满的稻谷散发着泥土与阳光交织的芬芳。王老师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,对围在身边的孩子们说道:“小朋友们,今天咱们来玩竖蛋比赛,看看谁能让鸡蛋稳稳地立起来。”
周冬冬一听,眼睛瞬间亮了起来,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鸡蛋就开始尝试。可他越是着急,鸡蛋越是不听使唤,急得他额头布满了汗珠,顺着脸颊不断滑落。鸡蛋总往东北方向歪斜,他一边手忙脚乱地调整鸡蛋角度,一边扯着嗓子冲着孙玺儿喊道:“玺儿快看,它老往你家方向倒!这是怎么回事呀?”
孙玺儿不慌不忙,像个经验丰富的小科学家,从兜里掏出爷爷熬的鱼鳔胶,将蛋尖轻轻蘸上少许。随后,她在稻谷堆上精心插出30°斜角,小嘴里念念有词:“《九章算术·商功》说‘平地方亭,底面相乘’,经过我的仔细观察,蛋底曲率半径约17毫米……这样就能利用重心原理让鸡蛋立稳。”话还没说完,鸡蛋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,稳稳地立住了。温暖的阳光洒下,鸡蛋的倒影恰与老槐树那一圈圈疏密有致的年轮同心圆完美重合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与数学之间奇妙而神秘的联系。
课间休息时,孙玺儿从奶奶亲手缝的蓝布兜里,小心翼翼地掏出野山楂与酸枣,这些果子带着大自然的质朴气息。她来到拼图毯前,开始专注地摆弄起来。不一会儿,一个造型独特的克莱因瓶模型在她的小手下逐渐成型,引得周围小朋友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。
这时,陈大壮大大咧咧地凑了过来,偷偷塞进一颗鹅卵石,脸上带着一丝调侃的笑意,嘲笑道:“这破石头值当你算三天?不就是块普通的石头嘛。”孙玺儿没有理会他的嘲笑,而是目光紧锁石面的螺线纹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:“张衡地动仪八龙含珠的轨道倾角……这里面一定有某种数学规律。”突然,她眼睛一亮,仿佛想到了什么,将石子按进果盘中心。神奇的一幕发生了,野果像是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,自动沿测地线排列,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几何图案。周围的小朋友们见状,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,发出阵阵惊叹。
午后,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,洒在木屋里。奶奶坐在略显陈旧的缝纫机前,脚有节奏地踩动踏板,“嗒嗒嗒”的缝纫机声,仿佛是一首独特的生活旋律,在木屋里悠悠回荡。孙玺儿趴在台面,眼睛一眨不眨地观察着针脚的轨迹。渐渐地,她发现奶奶每缝9针,就会自然形成谢尔宾斯基地毯图案,这一发现让她兴奋得小脸通红。
她赶忙找来炭笔,在窗纸上认真地推导迭代公式,嘴里小声念叨着数学术语。深夜,等家人都沉浸在梦乡之中,孙玺儿像个小探险家,偷偷拆开奶奶的补丁。借着窗外洒下的微弱月光,她惊讶地发现1958年的碎花布上竟有相同的分形图案。这一意外发现,如同一把钥匙,让她对分形几何的奥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,也让她感受到了数学跨越时空的魅力。
秋分腌芥菜头的夜晚,木屋里弥漫着芥菜头特有的清香。孙玺儿帮奶奶码放陶坛,她按照六方密堆积的方式排列陶坛,认为这样既整齐又符合数学原理。可奶奶却执意留出两指宽的缝隙,还念叨着:“透气孔要对着灶王爷方位,这样腌出来的菜才好吃。”
三更时分,月光如同银色的薄纱,穿过墙洞,在坛阵上投下一片片光斑。孙玺儿偶然间一瞥,惊觉缝隙构成了洛伦兹吸引子的雏形。这一发现让她瞬间想起父亲1997年汇款单背面的涂鸦,两者竟惊人地相似。她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难以入眠,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对这一发现的疑惑。父亲的涂鸦和眼前的坛阵之间,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?这个问题如同一个谜团,在她脑海中不断盘旋。
周末,阳光明媚,孙玺儿和周冬冬来到芦苇丛玩耍。微风拂过,芦苇沙沙作响,仿佛在演奏一首自然交响曲。周冬冬眼疾手快,扑到一只中华剑角蝗。孙玺儿却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欢呼雀跃,而是目光紧紧地盯着蝗虫后翅的褐色波纹,自言自语道:“这是频率17Hz的正弦波!和我在书上看到的波形很相似。”
她掰断一根狗尾草秆,小心翼翼地测量着翅脉间距,眼神中透露出专注和认真。当晚,她用奶奶的顶针当圆规,在糊墙的报纸上一笔一划地画出声波驱蝗装置的草图。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草图,但却蕴含着她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对数学知识的巧妙应用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