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赋
谢庄
陈王初丧应、刘,端忧多暇。绿苔生阁,芳尘凝榭。悄焉疚怀,不怡中夜。
乃清兰路,肃桂苑,腾吹寒山,弭盖秋阪。临浚壑而怨遥,登崇岫而伤远。于时斜汉左界,北陆南躔,白露暖空,素月流天。沈吟齐章,殷勤陈篇,抽毫进牍,以命仲宣。
仲宣跪而称曰:臣东鄙幽介,长自丘樊。臣闻沈潜既义,高明既经,日以阳德,月以阴灵。擅扶光于东沼,嗣若英于西冥。引玄兔于帝台,集素娥于后庭。朒脁警阙,朏魄示冲,顺辰通烛,从星泽风。委照而吴业昌,沦精而汉道融。
若夫气霁地表,云敛天末,洞庭始波,木叶微脱。菊散芳于山椒,雁流哀于江濑。升清质之悠悠,降澄辉之蔼蔼。列宿掩缛,长河韬映,柔只雪凝,圆灵水镜。连观霜缟,周除冰净。君王乃厌晨欢,乐宵宴,收妙舞,弛清县。去烛房,即月殿,芳酒登,鸣琴荐。
若乃凉夜自凄,风篁成韵,亲懿莫从,羇孤递进。聆皋禽之夕闻,听朔管之秋引。于是弦桐练响,音容选和,徘徊房露,惆怅阳阿。声林虚籁,沦池灭波,情纡轸其何托,愬皓月而长歌。美人迈兮音尘阙,隔千里兮共明月。
临风叹兮将焉歇,川路长兮不可越。
歌响未终,余景就毕,满堂变容,回遑如失。月既没兮露欲曦,岁方晏兮无与归。
陈王曰:善。乃命执事,献寿羞璧,敬佩玉音,复之无斁。
……
赏析:
《月赋》是南朝宋文学家谢庄的经典之作,以其精妙的文辞、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,成为古代咏月文学的典范。
一、结构与主题
1. 巧妙的叙事引入:开篇以陈思王曹植痛失应玚、刘桢,满怀忧思起笔。描绘其于静谧的夜晚,漫步兰桂之苑,触景生情,遂命王粲作赋。这一叙事不仅为后文对月的描写与抒情奠定了忧伤基调,也巧妙地营造出文人集会吟赋的雅致情境。
2. 丰富的文化内涵:王粲作答部分,先从日月阴阳属性切入,引入诸多神话传说与天文知识,如羲和驾日、嫦娥奔月、玉兔捣药等,为月亮蒙上神秘而浪漫的色彩,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随后借月的阴晴圆缺,传达出为人处世应谦虚、自省的哲理,升华了主题。
3. 细腻的情感抒发:文章着重刻画了月下的景致与人物情感。从洞庭波起、木叶微脱的秋景,到君王厌晨欢、乐宵宴的转变,再到凉夜羁孤的悲叹,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将思念、孤独、惆怅等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、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二、艺术特色
1. 辞藻华丽,骈俪工整:《月赋》以骈体写成,句式整齐,对仗精妙。如“白露暖空,素月流天”“列宿掩缛,长河韬映”,不仅文字优美,音韵和谐,且通过精巧的对偶,生动地描绘出月夜的空灵与壮阔,尽显南朝文学对形式美的追求。
2. 写景如画,意境幽远:作者善用细腻笔触勾勒月下美景。“洞庭始波,木叶微脱。菊散芳于山椒,雁流哀于江濑”,寥寥数语,从视觉、嗅觉、听觉多角度描绘出秋夜的萧瑟与凄美,营造出悠远、清冷的意境,使读者身临其境,感同身受。
3. 用典自然,意蕴深厚:文中大量运用典故,如“齐章”“陈篇”,皆巧妙融合于情境之中,不着痕迹。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,更深化了情感表达,引发读者对历史与文化的联想,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。
……
解析:
1. 陈王初丧应、刘,端忧多暇
- 解析:开篇点明背景,“陈王”指陈思王曹植,“应、刘”分别是应玚和刘桢,他们都是“建安七子”中的人物,与曹植交往密切。此二人离世,让曹植满心忧愁,且因情绪低落而有了更多闲暇时光。这种因挚友离世带来的忧思,为全文定下了哀伤的情感基调。
2. 绿苔生阁,芳尘凝榭
- 解析:通过描写楼阁生苔、台榭积尘的景象,侧面反映出曹植因沉浸在悲痛中,无心打理居所,任由其荒芜。同时,衰败的环境也进一步烘托出他内心的凄凉与落寞,以景衬情,情景交融。
3. 悄焉疚怀,不怡中夜
- 解析:“悄焉”描绘出曹植默默忧伤的状态,“疚怀”表明内心痛苦,“不怡中夜”则说明这种忧愁在半夜也无法释怀,直抒胸臆地表达出他内心的哀伤,强调了悲痛之情的深沉与持久。
4. 乃清兰路,肃桂苑,腾吹寒山,弭盖秋阪
- 解析:曹植为排解忧愁,开始行动。“清兰路”“肃桂苑”,他清扫兰草生长的道路,整治桂木成林的苑囿,营造出清幽的氛围。“腾吹寒山”是在寒山上奏响音乐,“弭盖秋阪”指在秋坡上停车驻足。这一系列举动,展现出他试图通过游览秋景、聆听音乐来舒缓内心的悲痛。
5. 临浚壑而怨遥,登崇岫而伤远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