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明君辞
石崇
序
王明君者,本是王昭君,以触文帝讳,改焉。匈奴盛,请婚于汉,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。昔公主嫁乌孙,令琵琶马上作乐,以慰其道路之思,其送明君,亦必尔也。其造新曲,多哀怨之声,故叙之于纸云尔。
辞
我本汉家子,将适单于庭。辞诀未及终,前驱已抗旌。
仆御涕流离,辕马悲且鸣。哀郁伤五内,泣泪沾朱缨。
行行日已远,遂造匈奴城。延我于穹庐,加我阏氏名。
殊类非所安,虽贵非所荣。父子见凌辱,对之惭且惊。
杀身良不易,默默以苟生。苟生亦何聊,积思常愤盈。
愿假飞鸿翼,弃之以遐征。飞鸿不我顾,伫立以屏营。
昔为匣中玉,今为粪上英。朝华不足欢,甘与秋草并。
传语后世人,远嫁难为情。
……
赏析:
石崇的《王明君辞》以王昭君的故事为蓝本,通过诗辞结合的形式,深刻展现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与复杂心境,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。
一、主题思想
1. 对昭君悲剧命运的同情:全诗围绕昭君出塞展开,从她“将适单于庭”的无奈离别,到在匈奴“殊类非所安,虽贵非所荣”的痛苦生活,生动描绘出她作为政治牺牲品的悲惨境遇,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昭君深深的同情。例如“辞诀未及终,前驱已抗旌”,描绘出昭君与亲人匆匆告别,突出她身不由己的悲哀,引发读者对其命运的怜悯。
2. 对异域生活的不适与痛苦:诗中着重刻画了昭君在匈奴的种种不适。“殊类非所安”表明她难以融入不同习俗的匈奴人群;“父子见凌辱”描述匈奴“父死,妻其后母”的习俗对她的冲击,这种违背汉族伦理的行为让她“惭且惊”,深刻体现出她在异域生活精神层面的痛苦,反映出文化差异给她带来的折磨。
3. 对命运无常与人生苦难的感慨:借昭君的经历,作者抒发了对命运无常和人生苦难的感慨。昭君从“汉家子”到远嫁匈奴的转变,展示了命运的巨大落差。她在匈奴苟且偷生,“苟生亦何聊,积思常愤盈”,体现出对苦难人生的无奈与愤懑,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和命运的思考。
二、艺术特色
1. 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:诗辞以叙事为线索,清晰展现昭君出塞前后的经历,如告别家乡、抵达匈奴、面对异域生活等。在叙事过程中,又融入大量抒情语句,如“哀郁伤五内,泣泪沾朱缨”“苟生亦何聊,积思常愤盈”等,使读者既能了解昭君的故事,又能深切感受到她内心的情感变化,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。
2. 烘托与对比手法的运用:善于运用烘托手法营造氛围。“仆御涕流离,辕马悲且鸣”,通过描写仆御的哭泣和辕马的悲鸣,侧面烘托出昭君离别的哀伤。同时,诗中多处运用对比,如昭君过去“匣中玉”般的高贵与如今“粪上英”的卑微,“朝华”的短暂美好与“秋草”的衰败凄凉,突出她命运的变化和生活的悲惨,强化了情感表达。
3. 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深沉:语言质朴平实,通俗易懂,却能精准传达出昭君的情感。没有过多华丽辞藻堆砌,以直白的表述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昭君的痛苦、无奈、愤懑等复杂情感,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,引发读者共鸣。
……
解析:
序
1. 王明君者,本是王昭君,以触文帝讳,改焉。
- 解析:开篇明确指出王明君实际上就是王昭君。在古代,为了表示对帝王的尊敬,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能直接提及帝王的名字,这就是避讳制度。这里因为要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(“昭”与“昭”同音),所以将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。此句简单介绍了人物名字变更的缘由,让读者对标题中的“王明君”有清晰的认识,同时也体现出古代避讳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。
2. 匈奴盛,请婚于汉,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。
- 解析:此句阐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。当时匈奴势力强大,向汉朝请求联姻。汉元帝从后宫中挑选了出身清白的良家女子昭君,将她许配给匈奴。这一决策背后反映出汉朝在处理与匈奴关系时,采取了以和亲来维护和平的外交策略。“良家子”表明昭君出身并非贵族,却被选中承担起和亲的重任,暗示了她命运的无奈与身不由己。
3. 昔公主嫁乌孙,令琵琶马上作乐,以慰其道路之思,其送明君,亦必尔也。
- 解析:作者在此运用类比手法,提及过去汉朝公主远嫁乌孙时,为了慰藉公主在漫长旅途中的思乡之情,特意安排在马上弹奏琵琶作乐。由此推测,在送昭君出塞时,想必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。这种类比不仅丰富了故事背景,也为昭君出塞增添了一抹忧伤的色彩,让读者能够联想到昭君在前往匈奴途中,伴着琵琶声思念家乡的画面,更深刻地体会到她内心的孤独与哀愁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