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中诗十六章·其十三
潘岳
土山既崄,蒙茏以棘。
王师如林,是震是赫。
如彼飞虻,我机不忒。
如彼奕棋,下高遗卑。
机焉弗失,轰之斯殪。
虽有智者,不能为谋。
……
赏析:
《关中诗十六章·其十三》着重描绘了晋朝王师在复杂环境下作战的强大态势与卓越指挥,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,展现出晋军必胜的信心,是一首洋溢着战斗豪情与军事智慧的诗篇。
一、主题思想
1. 强调军事环境与王师气势:开篇“土山既崄,蒙茏以棘”描绘出作战区域地势险峻、荆棘丛生的恶劣环境,然而,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,“王师如林,是震是赫”,诗人笔锋一转,突出王师阵容庞大、威风凛凛,形成鲜明对比,既表明作战环境的艰难,又彰显王师不畏艰难的强大气势,传达出对王师的赞美与信任。
2. 凸显王师作战能力与策略:以“如彼飞虻,我机不忒”将敌人比作微不足道的飞虻,而晋军把握战机精准无误,体现对敌军的轻视与对晋军作战能力的高度肯定。“如彼奕棋,下高遗卑”以下棋为喻,展现晋军作战懂得把握战略要点,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,暗示晋军在战争中能掌控全局,稳操胜券。
3. 突出王师作战效率与不可战胜:“机焉弗失,轰之斯殪”强调晋军抓住战机后,给予敌人毁灭性打击,展现出作战的果断与高效。“虽有智者,不能为谋”从侧面进一步烘托晋军的强大,表明即便敌方有智谋之士,面对如此强大的晋军也无计可施,突出晋军的不可战胜,坚定地表达出对晋军取得胜利的信心。
二、艺术特色
1. 生动形象的比喻:诗中多处运用比喻,如“王师如林”将王师比作树林,直观展现军队规模庞大;“如彼飞虻”把敌人比作飞虻,凸显对敌人的轻蔑;“如彼奕棋”以棋局比喻战争,形象阐释晋军战略。这些比喻使抽象的军事行动和军队特点变得具体可感,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2. 鲜明的对比与衬托:恶劣的作战环境“土山既崄,蒙茏以棘”与强大的王师“王师如林,是震是赫”形成鲜明对比,突出王师的英勇无畏。将敌人比作飞虻,衬托出晋军的强大与精准作战;“虽有智者,不能为谋”通过假设敌方智者无计可施,从侧面衬托晋军的不可战胜,强化诗歌的主题。
3. 富有节奏感与气势:诗句简洁有力,节奏明快,如“机焉弗失,轰之斯殪”,短促的语句展现晋军作战的干脆利落,读起来朗朗上口,富有节奏感,增强诗歌的气势,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氛围和晋军的强大力量。
三、文学价值
1. 军事文学的生动记录:此诗为研究晋朝军事文化提供了生动素材,展现了当时战争环境、军队风貌以及作战策略等方面,使后人对晋朝军事行动有更直观的认识,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。
2. 文学表现手法的典范:其巧妙运用比喻、对比、衬托等表现手法,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,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。展示了如何运用文学手段描绘战争场景、刻画军队形象以及表达胜利信心,丰富了文学作品在军事题材创作上的表现形式。
……
解析:
1. 土山既崄,蒙茏以棘
- 解析:“土山既崄”,“既”表示已经,“崄”同“险”,描绘出土山地势已然十分险峻。这一描述构建起了战争发生的地理背景,险峻的地形通常会给行军作战带来诸多困难,比如军队行进不便、易守难攻等,为后续展现王师的作战能力埋下伏笔。“蒙茏以棘”,“蒙茏”形容草木长得茂盛而杂乱的样子,“以”在这里表示“用……覆盖”,“棘”指带刺的灌木。整句话说明土山上荆棘丛生,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。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对王师的考验,也从侧面反映出王师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将会面临重重阻碍。
2. 王师如林,是震是赫
- 解析:“王师如林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将皇帝的军队比作茂密的树林。“林”给人一种密集、众多的直观感受,形象地展现出王师人数众多、阵容庞大的特点。“是震是赫”,“震”传达出震撼之意,强调王师的强大阵容足以让敌人感到震惊和畏惧;“赫”表示显赫、威风凛凛,描绘出王师威风堂堂的形象,彰显出军队的威严气势。这两句通过对王师的描述,与前文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,突出王师不畏艰难的强大气魄,同时也对敌人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。
3. 如彼飞虻,我机不忒
- 解析:“如彼飞虻”,诗人把敌人比作乱飞的虻虫,虻虫在人们的认知中是微小且令人厌烦的生物,这一比喻明显带有对敌人的轻蔑之情,将敌人的弱小和微不足道刻画得淋漓尽致。“我机不忒”,“机”在这里可理解为作战的时机、谋略或军事行动的关键环节,“忒”意为差错。此句表明我方军队在作战过程中,无论是把握战机还是实施谋略,都精准无误,突出了晋军卓越的指挥能力和作战素养,暗示面对这样看似弱小但实则狡黠的敌人,晋军依然能够应对自如,稳操胜券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