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隐诗?其一
左思
杖策招隐士,荒途横古今。
岩穴无结构,丘中有鸣琴。
白云停阴冈,丹葩曜阳林。
石泉漱琼瑶,纤鳞或浮沉。
非必丝与竹,山水有清音。
何事待啸歌?灌木自悲吟。
秋菊兼糇粮,幽兰间重襟。
踌躇足力烦,聊欲投吾簪。
……
赏析:
《招隐诗·其一》为西晋文学家左思所作,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环境与志趣,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。
一、意境营造:描绘清幽绝俗之境
诗开篇 “杖策招隐士,荒途横古今”,诗人手持手杖踏上寻觅隐士之路,“荒途” 一词勾勒出一条荒僻、仿佛贯穿古今的道路,为全诗营造出悠远、神秘的氛围,奠定了超凡脱俗的基调。
接着,“岩穴无结构,丘中有鸣琴” 描绘隐士居处是天然岩穴,而非人工构筑的屋舍,这突出了隐士生活贴近自然的质朴。同时,山丘中传来隐约的琴音,更增添了一份高雅神秘的气息。
“白云停阴冈,丹葩曜阳林。石泉漱琼瑶,纤鳞或浮沉” 是一组优美的自然画面。阴坡山冈上白云缭绕,似静止不动,给人以宁静之感;阳坡树林中红花耀眼,充满生机。石上清泉冲刷着如美玉般的石头,发出清脆声响,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动。诗人从色彩(白、丹)、动静(白云之静与鱼儿之动)等多个角度描绘,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清幽绝俗、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,让人心生向往。
二、志趣表达:崇尚自然与高洁品格
“非必丝与竹,山水有清音。何事待啸歌?灌木自悲吟”,诗人认为无需借助丝竹乐器,山水本身就蕴含着清越的声音;也不必刻意长啸高歌,灌木在风中发出的声音宛如悲歌,自有一番动人之处。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尚,认为自然之声远胜人为的音乐,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、融入自然的志趣。
“秋菊兼糇粮,幽兰间重襟” 化用屈原诗句,以秋菊为食粮,以幽兰装饰衣襟,菊与兰皆是高洁的象征。在这里,诗人借这两种植物表达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、追求高洁品格的志趣,如同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,展现出精神上的纯净与高尚。
三、情感抒发:向往隐逸与壮志难酬
诗的结尾 “踌躇足力烦,聊欲投吾簪”,诗人在寻觅隐士的途中徘徊不定,体力疲惫,由此产生了弃官归隐的念头。“投簪” 象征着放弃仕途,回归自然。这两句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壮志难酬的困境,故而希望在隐居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。整首诗在对隐士生活的描绘与赞美中,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,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。
……
解析:
1. 杖策招隐士,荒途横古今
- 解析:“杖策” 指拄着手杖,点明诗人出行的状态。“招” 即寻觅、邀请,表明此行目的是寻找隐士。“荒途” 描绘出道路的荒芜,“横古今” 则赋予这条路一种历史的纵深感,仿佛它从古至今一直横亘在那里,无人问津,暗示隐士所居之地的偏远与隔绝尘世,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幽僻、深远的氛围。
2. 岩穴无结构,丘中有鸣琴
- 解析:“岩穴” 强调隐士居住的地方是天然洞穴,而非人工建造的房屋,体现其生活的质朴与自然。“无结构” 进一步突出这种天然、未经雕琢的特点。“丘中有鸣琴”,山丘之中传来隐隐约约的琴音,以声衬静,更显环境清幽,同时也暗示了隐士高雅的情趣,琴音在古代常与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相联系。
3. 白云停阴冈,丹葩曜阳林
- 解析:“阴冈” 是山的背阴面,“白云停阴冈” 描绘出白云缭绕在山的背阴处,静止不动,如同停留驻足,给人以宁静、悠远之感,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朦胧美。“丹葩” 即红色的花朵,“阳林” 指山的向阳面的树林,“丹葩曜阳林” 意思是红色的花朵在向阳的树林中闪耀,鲜艳夺目,与上句的静态白云形成鲜明对比,一静一动,一阴一阳,色彩上一素一艳,描绘出山林间富有生机且色彩斑斓的画面。
4. 石泉漱琼瑶,纤鳞或浮沉
- 解析:“石泉” 是从石头上流过的清泉,“漱” 字生动地表现出泉水冲刷的动态,“琼瑶” 本义是美玉,这里形容被泉水冲刷的石头洁白如玉,展现出泉水的清澈与灵动。“纤鳞” 指细小的鱼儿,“或浮沉” 描绘出鱼儿在水中时而上浮、时而下沉的自在状态,一动一静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间水景图,表现出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。
5. 非必丝与竹,山水有清音
- 解析:“丝竹” 指代琴瑟、箫管等乐器演奏出的音乐,代表尘世的人工音乐。诗人认为不一定要依靠丝竹之声来愉悦身心,因为大自然中的山水本身就有着清脆悦耳的声音。此句将自然之声与人为音乐进行对比,强调了自然之音的美妙,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崇尚与热爱,以及对返璞归真生活的追求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