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29日 多云
早上五点半,天刚蒙蒙亮,我就醒了。不是闹钟响,而是梦里有人喊:“着火了!快跑!”我一下子坐了起来,心跳得厉害,浑身冒汗。赵阳还在呼呼大睡,翻个身把自己裹进了被子。
我起床洗了把冷水脸,心里还是堵得慌。昨晚那个摔伤的水电工叫刘宝强,河南人,来这工地不到一个月。他摔下来那瞬间的眼神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。
“安全”这两个字,在施工队口里说了上千遍,但真要管起来,却像是在跟习惯作战。
上午项目部开了一个小会,主题就是“安全事故应急处置”。王工拿着麦克风在会议室里讲得口干舌燥,我坐在角落听着,手里不停地翻动事故报告表格。
“资料员要加强与现场沟通,图纸更新、施工安排、安全交底三项必须形成闭环流程。”王工边说边看向我。
我点头示意。其实心里有点苦笑:这些话我听了一年了,可每次出事后才有人当回事。
会后杨工叫住我:“你下午陪我去趟医院,把昨天那工人的伤情了解一下。”
我点头,立马去准备资料。我们项目部出事故要走一个流程,包括伤者情况、事故分析、后续处理建议和责任划分,每一条都得填得明明白白。
中午吃完饭,我和杨工一起打车去了市医院。路上他突然问我:“你怕不怕有一天这事也发生在自己身上?”
我想了想,说:“怕,但更多的是不甘。”
“为什么不甘?”
“因为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犯错,而是整个系统逼着我们冒险。”
他看了我一眼,点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”
刘宝强住在骨科三病区,腿已经打上了石膏,旁边坐着他媳妇儿,三十岁不到的样子,脸色憔悴,抱着个孩子。
我们说明了身份后,她立刻激动起来:“你们是不是来推责任的?我男人明明说过那里地上滑得很,是你们安排他去干活的!”
我赶紧摆手:“嫂子,我们不是来推责任的,我们来了解情况,也想看看能帮上什么忙。”
杨工说话比较稳,他先安抚她:“刘师傅是我们队里的人,出了事我们肯定要负责到底。我们不会推,也不想推,但事故怎么发生的,总得还原一下,对吧?”
女人抿了抿嘴,点了点头。
刘宝强虚弱地说:“我那会儿是想找个地方倒下水泥,结果地上一层油,我一脚踩空,就下去了。”
我记下这一条,心里有些复杂:现场的地面清洁是分包的,但如果按制度执行,每次浇水泥之前应该先清场,为什么没清?是谁下的安排?又是谁在督查?
回到工地已经下午三点多。我在办公室里对照图纸和昨日的施工安排,一条条查流程记录。果然,四号楼B区的施工日志上,没有写地面清场记录。
我叫来负责B区的施工员,他是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,戴着黑框眼镜,平时挺客气。面对我的问题,他吞吞吐吐:“那段确实没写,我……那天赶进度,就想着赶紧干完。”
“你知不知道这条线,现在多了一个人要躺在床上三个月?”
他低下头,脸涨得通红:“我知道……是我疏忽了。”
我没再说话,回到座位上,把事故报告整整写了八页。
晚饭后,赵阳坐在我床边:“哥,听说那个摔伤的电工骨折得挺严重?”
“是,三个月动不了。”
他叹了口气:“我真怕哪天我也……”
“你只要不图省事,按流程来,出事的概率会小很多。”我看着他,“可如果你遇上一个不按流程走的上级,那就得自己多长个心眼。”
“那你说……我们为啥总在走钢丝?”他抬头看着我,“明知道脚底下是坑。”
我没回答他,而是把抽屉里那本已经写满一半的本子拿了出来,翻到今天这一页。
“赵阳,写东西,是我对抗这条钢丝的方式。”
他眨眨眼:“你是说……写可以让你不掉下去?”
“不,但写可以让我记住我为什么走这条路。”
夜深了,我趴在床边,把白天的事一点点记录下来,写下今天的结尾:
“今天,我看见了一张普通工人的脸,痛苦而沉默。而我们这些幸存者,还能走动、说话、写字,就更要记住,他们不是数字,而是一个个挣命的人。”
——周磊
喜欢毕业后打工日记请大家收藏:(www.ctshuwu.com)毕业后打工日记畅听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