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哈哈哈……”
谢武大步走进长安地暖,上前礼貌的拱了拱手,“在下谢武,多有来迟,让汪管家久等了。”
汪颂见状连忙起身拱手回礼,“谢队长,我汪府建地暖的事……”
谢武点了点头,“刚才谭度已经把汪府的情况都告诉我了,看在老人家的面上,后天一早我们上门建地暖。”
“太好了!我代老夫人谢谢谢队长!”
汪颂说完,恭恭敬敬的向谢武行了一个大礼。
谢武见状连忙抬了抬手,“汪管家不必如此,这都是我们这些做晚辈的应该做的,这大冬天的,汪老夫人这么大的岁数也不容易。”
“那个……汪管家,我们忙活了一天,身上全是的汗土,先到后院洗个澡。谭度,你照顾好汪管家。”
谢武说完,领着手下一众卫士快步朝后院走去……
谭度伸了伸手,“汪管家请坐,小山上茶!”
“不了不了,我都喝一下午茶了,时辰也不早了,我就先回去了,建地暖的事就有劳了。”
汪颂拱了拱手,抬腿就往店铺之外走。
“我送汪管家!”
谭度伸了伸手,亲自把汪颂送出了长安地暖的大门。
当天晚上,程府、房府、尉迟府、秦府的四支地暖施工小队聚集在长安地暖商铺,众人围坐在案前,一边喝酒吃肉,一边针对大量的地暖建设订单商议对策。
众人集思广议,一番商量之后决定大肆招收工匠,扩大施工队的规模。
谢武豪情万丈,在五千两白银的诱惑下,当即决定从原先的四个施工小队,直接扩大到十二个施工小队。
随着施工队伍的火速扩建,一股前所未有的地暖建设热潮,正悄然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间蔓延开来……
三天后。
太极宫,甘露殿。
唐太宗李世民正一脸专注的在御案前批阅奏折,殿外面白雪纷飞,殿内有地暖供热,却是温暖如春。
就在此时,右亲卫刘仁愿匆匆从殿外走了进来,单膝跪地,双手抱拳一礼,“启禀陛下,高陵县伯张毅在殿外求见。”
李世民缓缓放下手中的御笔,“让他进来吧!”
“末将遵旨!”
不一会儿,张毅从殿外走了进来,上前恭敬的拱了拱手,“臣拜见陛下!”
李世民起身来到了张毅面前,“张爱卿不必多礼,快坐下陪朕喝杯茶水吧!”
“谢,陛下!”
张毅和李世民刚刚入座,候在一旁的曹春元便奉上了茶水。
李世民端起茶杯,轻抿一口茶水,缓缓开口说道:“张爱卿,朕听闻你这段时间与工匠们一同建设地暖,真是辛苦你了。”
张毅笑了笑,“陛下,臣闲着也是闲着,有点事情做着感觉没那么冷,就当锻炼身体了。”
李世民微微颔首,“张爱卿说的好,有了一个好的身体,才能为朝廷为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嘛!哦对了张爱卿,宫里的地暖什么时候能完工?”
张毅连忙起身拱了拱手,“回陛下,臣估计再有半个月的时间,应该就能全部完工。”
“陛下,臣刚刚去了一趟工部,辕犁的改良工作已经全部完成,新式辕犁也已经制造出来了。”
“臣和屈大人说好了,明日上午到春明外的试验田试耕新式辕犁,要是改良成功,即可大量造制,争取在明年春耕之前,造出更多的新式辕犁,造福天下百姓。”
李世民一脸欣慰的摸了摸胡须,“好好好!朕真没想到,新式辕犁这么快就制造出来了,明日的试耕朕也过去看看,试耕时间就定在上午巳时吧!”
张毅连忙拱了拱手,“臣,遵旨!”
李世民一脸满意的点了点头,目光之中透出了几分赞许,“张爱卿办事果然雷厉风行,朕心甚慰啊!”
张毅再次拱了拱手,一脸谦逊的说道:“陛下过誉了,此乃臣分内之事,此次改良辕犁,工部司的工匠们日夜赶工,这才造出了这新式辕犁,就盼着能为陛下分忧,为我大唐百姓做点实事。”
李世民微微颔首,“改良后的新式辕犁若真能省力增效,那于我大唐农事,真可谓是大功一件啊!”
“张爱卿,明日的试耕,可曾安排妥当?”
张毅拱手答道:“回陛下,臣已命人找到了五名经验丰富的老农,明日一同操作新式耕犁,以便更准确地检验新式辕犁的改良之效。”
李世民微微一笑,“甚好!张爱卿思虑周全,那朕便放心了。”
“陛下,地暖的建设之法,工匠们都已熟悉,然而自行车的制造目前却是遇到了一些困难,臣想回少府监亲自指导自行车的制造,还请陛下恩准。”
李世民点了点头,“也好,地暖的建设朕会派其他人负责,接下来张爱卿就在少府监专心研制自行车吧!”
张毅脸色一喜,连忙拱了拱手,“臣,遵旨!”
次日清晨,春明门外,试验田畔。
昨夜一场大雪初停,晨曦微露,冬阳和煦地洒在银装素裹的田野上,李世民身着素色常服,外披狐裘大氅,在张毅和工部尚书突屈通的陪同下,乘着御辇缓缓驶向试验田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