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一脸欣慰的点点头,微微抬手示意张毅起身,随后看向殿内的文武百官,缓缓开口说道:“其余有功的将士,兵部和吏部要尽快依功拟定封赏。”
“诸位爱卿皆当以张爱卿为楷模,忠君爱国,为我大唐的繁荣昌盛,百姓的安居乐业,鞠躬尽瘁。”
“臣等遵旨!陛下圣明!吾皇万岁!”
朝堂之上,众臣纷纷拱手行礼,声浪一波接着一波,在巍峨的宫殿中久久回响,大唐新的征程,也在这一片山呼万岁声中,悄然开启。
“诸位爱卿,朕登基未足一月,环视大唐,百业待兴,急需贤才充实朝堂,共襄盛举。”
“朕决意提高科举考试的规格,以彰显朝廷对科举的重视,特将雍州发解试从雍州府划归国子监,接下来的雍州发解试就由国子监丞张毅主持,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?”
大唐初期的科举省试,最初由吏部主持掌管官员选拔任免等事务的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,但由于考功员外郎品秩较低,在管理科举事务时存在一些弊端和局限性,直到了开元二十四年,公元736年,科举省试改由礼部侍郎主持,此后成为定制。
然而因为张毅的原因,李世民的行为已经开始偏离了原有的历史轨道,竟然在此时就开始提高科举考试的规格。
李世民此言一出,张毅顿时明白自己的意外穿越,已经开始影响大唐历史的进程。
朝堂之上,众臣听闻此言,先是一阵短暂的静默,随后便响起了一阵轻微的交头接耳声。
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立即出列,“启禀陛下,张毅的才学和能力有目共睹,主持雍州发解试完全没有问题,臣赞同。”
国子监司业苏勖也站了出来,“臣附议!陛下既将雍州发解试划归国子监,张毅身为国子监丞,既有资格又有能力代表国子监主持此次考试。”
两位老师率先站出来支持自己,这让张毅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,他国子监丞的工作已经够繁重的了,再让他主持雍州发解试,这不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吗?
看来通过建厂制盐,用银子来诱惑李世民,进而提出调换工作的计划得尽快实施了。
要不然,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,然后到国子监上值,这和穿越前每天早起上班有什么区别?更别说睡觉睡到自然醒了!
张毅原本打算先和房玄龄、程咬金、尉迟恭、秦琼四人商量好建厂计划,然后再一起进宫拉李世民入伙。
现如今,程咬金远在乌城,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长安,这让张毅都有些等不及了。
不过建厂制盐之事,张毅已经和四傻商量好了,不好贸然改变计划,所以他再着急也得等着。
“臣等附议!”
殿内一众大臣纷纷出言附和。
就在此时,谏议大夫魏征微微皱了皱眉,上前拱了拱手,“启禀陛下,张毅虽才学出众,此前亦在突厥一事上立下大功,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郎,成为国子监丞也没几天,资历尚浅。”
“雍州发解试关乎我大唐选材,责任重大,贸然将此重任交予他,臣恐其难以胜任,还望陛下三思。”
“臣等附议!请陛下三思!”
殿内一众大臣纷纷出言附和。
众臣话音刚落,中书令房玄龄上前一步,“陛下,魏公所言不无道理,但张毅资历虽浅,却是思维敏捷、见识不凡,或许还能为此次科考带来新的气象。”
“臣以为,可在其主持雍州发解试时,再命雍州府司功参军叶选文为副主考从旁协助,如此或能两全其美。”
随后,文武大臣也纷纷出言发表自己的意见,有的支持魏征,认为应谨慎用人;有的赞同房玄龄,觉得可给张毅机会。
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殿内众臣的争论,目光缓缓扫过朝堂,最后落在了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身上,当即开口问道:“长孙爱卿,你意下如何?”
长孙无忌整了整朝服,从容出列,缓缓开口说道:“启禀陛下,臣以为张毅既有才学又有胆识,且对陛下忠心耿耿,此次科举正需要他这样锐意进取之人。”
“至于资历,可在实践中积累,臣赞同房公所言,有雍州府司功参军协助,定能让此次雍州发解试顺利进行。”
李世民微微点头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众爱卿所言皆有道理,朕意已决,就命国子监丞张毅为此次雍州发解试的主考。”
“再命雍州司功参军叶选文为副主考,此次雍州发解试务必要做到公平公正,为我大唐选出真正的人才来参加明年的省试。”
“陛下圣明!”
朝堂众臣纷纷拱手行礼。
李世民点了点头,随即看了看殿内群臣,目光坚定的说道:“朕期望此次科举,能为大唐选出更多的有用之才,诸位爱卿也当齐心协力,共助大唐走向繁荣昌盛。”
“好了,今日朔朝会到此结束,退朝!”
李世民起身走下御台,快步朝太极殿外走去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